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、戰略性支撐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、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、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,“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,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、人才強國戰略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一體推進教育發展、科技創新、人才培養”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《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》提出,“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、人才強國戰略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,健全新型舉國體制,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”?梢,把建設教育強國、科技強國、人才強國三者有機結合起來,一體統籌推進、暢通循環,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“全景圖”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從內在邏輯看,科技創新靠人才,人才培養靠教育,建設教育強國、科技強國、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。人才是第一資源,科技是第一生產力,創新是第一動力,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、有機結合,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,培育新質生產力,具有重大意義。
從戰略需求看,加大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力度,是面對大國博弈維護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。當前,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,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,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。破解我國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、頂尖科技人才不足的問題,必須增強系統觀念,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,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,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、結構合理、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。
從實踐經驗看,多地正通過多種方式對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展開深入探索。一些部屬高校聚焦基礎研究,建立起以國家實驗室、大科學裝置等重大平臺為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;一些地方院校聚焦應用研究,以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,有效解決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脫節問題;一些研究機構推動聯合攻關,構建集基礎研究、技術開發、應用示范于一體的跨學科跨單位跨地域融合創新團隊。
當前,我國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,體制機制不健全、不順暢的問題依然存在。對國際高層次人才的吸引集聚能力有待提升,引進重點領域的急需緊缺人才面臨挑戰。此外,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有待加深,成果轉化率仍需提高。研究顯示,我國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較低,其中材料、能源、網絡信息、農業等領域問題比較突出。究其原因,是人盡其才、各展其能的激勵評價機制尚未形成,還需持續營造更有競爭力的科研生態。
以統籌推進一體改革為發力點,解決深層次矛盾,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,應明確思路,在制度架構、組織方式、評價體系等諸多領域打破藩籬、形成協同效應。
一是構建完善相關機制。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,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配置創新資源,統籌國家實驗室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、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,構建完善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競爭環境、產權制度、投融資體制、分配制度和人才培養機制,健全新型舉國體制,并與我國人力資本、市場需求和產業體系及產業鏈優勢相結合,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。
二是著力提升整體效能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,動態調整優化教育體系,有的放矢培養產業急需短缺人才,為解決“卡脖子”難題培養更多高質量人才。提升科技發展獨立性、自主性、安全性,多方聯動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,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、各類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和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群,構建科學家敢干、資本敢投、企業敢闖的創新生態,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。
三是聚焦重點領域發力。著眼提高科技創新能力,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,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,加強基礎學科、新興學科、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。貫通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,開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科學問題研究。聚焦基礎研究、技術攻關、成果轉化、科技金融、人才支撐全鏈驅動,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,鼓勵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業合作,完善收益分配機制。通過重大人才項目和專項人才計劃等方式,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取得突出成績且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。深化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,完善收入分配體制機制,不斷激發人才的潛力和活力。
。ū疚膩碓矗航洕請 作者: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人才戰略室主任王明姬)